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电力】建设特高压为什么能助力雾霾治理

行业资讯sanyingjy2014/11/24 17:11:37
1788

近期,严重的雾霾波及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影响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百姓饱受十面“霾”伏的困扰。雾霾治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及频率很高的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要经济发展,也要蓝天白云。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掷地有声,彰显了政府治霾的决心。落实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实施跨区送电项目,有效对抗雾霾侵袭。这是打赢这场“呼吸保卫战”的必由之路。

特高压输电不是污染的转移,而是清洁能源消纳的平台

东中部地区污染超出了环境承载极限,已不具备发展煤电的空间。通过特高压输电,可以统筹利用东西部环境容量,促进清洁能源开发,优化配置全国环境资源,为全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有一种观点认为,实现特高压输电只是将污染从A地转到了B地,污染总量并没有改变。显然,在我国能源总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这一观点忽视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容量概念,二是西部清洁能源的潜力。

我国东中部地区的蓝天之所以“缺乏耐力”,与污染超出当地的环境承载极限关系密切。根据环保部统计,全国104个重酸雨城市全部分布在东中部。2013年环保部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中,京津冀11个城市年均PM2.5浓度排在前20位、7个排在前10位。今年2月,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等东中部城市雾霾天数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均在20天以上。

专业知识告诉我们,当污染在环境承载力之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如果超过环境承载极限,生态系统就会损伤、破坏乃至瓦解。以硫沉降为例,在95%的保护率下,京津冀、长三角的最大允许硫沉降分别为39.7万吨/年和24.3万吨/年,而这两个地区2012年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分别为166万吨和184.6万吨,远超环境承载极限。

把好脉,才能开对药方。东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大量能源资源,这是硬需求,但污染却已超出环境承载极限。面对两难困境,特高压的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建设特高压,可以更大规模消纳清洁能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

中国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左右;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超过25亿、27亿千瓦,相当于18亿千瓦常规火电。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30%。

然而,我国七成以上的清洁能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超过1000公里,且能源资源开发较为集中,出现了大水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等。建设特高压,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空中高速路”,可实现全国范围内PM2.5等污染物的全面减排。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到2020年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能满足5.5亿千瓦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的需要。这个容易吗?如果都靠东中部自身的煤电发展,那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建设特高压,可以统筹利用东西部的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全国环境资源。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那么,相比较东中部地区密集的火电厂分布格局,我国西部、北部地区环境利用空间比较大,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通过集约化开发,建设一定规模的燃煤电厂,再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中部地区是完全可行的。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个地区占全国8%的人口,却消耗了超过40%的能源、50%左右的燃油。就地平衡的用能现状使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PM2.5浓度值经常出现“爆表”情况。

而从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来看,西部、北部地区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按照国家规划,未来我国将重点开发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五省(区)煤电基地,目前上述地区煤电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预计2020年提高到三分之一,单位国土面积煤电装机仍然远低于东中部,只有京津冀鲁的十分之一,长三角的二十分之一。

此外,西部、北部地区新建的煤电基地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量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并综合考虑当地的环保空间等因素,这些条件是东中部地区的老电厂、“小火电”所无法比拟的

河南三鹰实业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