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
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八年前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那场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制度、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每年都有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不同的气象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不够深入,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们要始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持高度警觉,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制度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经成立省、市、县三级减灾委的基础上,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编制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健全的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从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实践来看,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地震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确保主要防洪河道、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加快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形成“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妥善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
四、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
上下同欲者胜。防灾减灾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每一个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局面。要加快健全我省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积极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推动形成灾害治理中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推动农房、农作物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各级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险经费合理分担的机制,充分发挥灾害保险等市场主体为政府救灾工作有益补充的积极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
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宣传和教育。要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救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全力开展治理行动教育,形成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和气象、地震、环境等灾害常识的集中宣传,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上网络、上手机,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防灾、合力减灾、共同救灾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支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珍爱生命,远离灾害,共享和谐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