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之后,疯狂了近10年的煤炭市场开始掉头向下,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指数从接近900元/吨的高位,断崖式下跌至2015年底的360元/吨,煤炭企业哀鸿一片,倒闭停产大潮来临,银行抽贷、资金外逃,一时间,资本市场“谈煤色变”。
这样的形势如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市场的力量一定会把剩余落地的产能清除出局,然后迎来行业的好转,先进产能再次迎来春天,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还会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只可惜,在市场真正要迎来裂变的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伸了出来,把一些面临被淘汰的落后产能硬生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们来看看相关部门救市的路线图:起初,煤炭价格下跌,发改委撮合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谈价格,目的是让煤价企稳,被压制多年的电力企业根本不予理会,“老子被你们整了这么多年,也该喘口气了”,发电企业说。在发改委组织了数十次以企稳价格为主题的会议之后,仍收效甚微,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招便是去产能。毫无疑问,煤炭行业是中国50多个产业门类中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每年39亿吨的煤炭消耗量,产能竟然高达57亿吨,去产能是当务之急!如果政府对煤炭市场不实施干预,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剩余产能一定会在2-3年之内全部出清。而相关部门出手之后,以省为单位分摊减产任务,最终导致2016年前7个月,仅去掉全年任务的38%。显然,这一招也不灵。
于是,相关部门亮出了最后一个杀手锏——276天工作制!不管过剩产能、先进产能,所有企业全年生产时间不能超过276天。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煤炭产量大幅下降,库存迅速减少,煤炭价格直线回升,完成了一个大写的V型。
市场的迅速回暖,连煤炭从业者都觉得非常意外,没想到由寒冬到春天转换得这么容易,但明眼人实际上很清楚,这一人为减产的政策对于煤炭行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本该淘汰的产能并没有被移除,就像肿瘤之于病人,你并没有把肿瘤摘除,而是保守治疗,打了点营养素,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一旦扩散,终将依然难以挽回。
发改委苦口婆心,最终双方达成原则上的平衡。毫无疑问,这种平衡非常的脆弱,市场行情一旦有较大波动,其中的一方一定会撕毁协议,这在上一轮的煤电的博弈中曾不止一次地上演过。
从整个行情的演变来看,我们不禁得到一个结论,政府部门面对行业矛盾,不是不作为,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我并不是一个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崇拜者,深知市场和计划两只手,在成熟的国家需要共同发挥作用,但市场有其自身的逻辑,在市场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有形的手伸得过长或过早,都会阻碍事情的发展,把好事变成坏事。
思考良久,想不出为何政府这么急于出手救市,让大幅过剩的煤炭产能自然淘汰不好吗?为何急于人为拉升,而最终扭曲了市场?
最终得到了一个答案:煤炭寒冬的到来,很多企业面临破产,人员安置问题自然成了最棘手的难题,企业以稳定为由施压相关部门,这就上升到了任何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领域。这时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当然是救市,向行业输血,让很多奄奄一息的企业重新获得喘息,即便它依然是个病体。
事实上,在一个行业面临洗牌的时候,有形之手应该做的不是伸手施救,而是在再就业、社会救济和公共服务方面做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