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低风速风电 下一个蓝海
当下,我国低风速风电开发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整个风电市场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已有信息来判断,这种势头在“十三五”时期还将延续下去。与此同时,低风速风电开发仍面临着一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难题,需要业内共同努力加以破解。
自2011 年5 月我国首座低风速风电场——来安风电场建成投产以来,已经整整过去了6 个年头。其间,风电开发在低风速地区呈遍地开花之势,产业链逐步成型,不仅机型日益丰富,机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施工建设和运维保障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随着《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发展重心,低风速风电迎来新一轮机遇期。然而,目前低风速风电开发的风险依然较高,并且由于开发条件越来越差,风险可能还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加速低风速风电市场走向成熟?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或许可以将湖南作为样本,从中管窥一二。
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湖南样本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部,境内多山,风资源条件较差,整体上属于低风速区域。就是这样一个此前并不被看好的省份,近些年却在风电发展上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东部内陆地区山地风电开发的示范省。
截至今年3 月底,湖南累计完成风电投资200 亿元以上,建成风电场44 个、装机容量225 万千瓦;在建风电项目50 个、装机容量250 万千瓦。此外,还有500 万千瓦的项目进入核准待建或者开展前期工作的阶段。
这是本刊记者从湖南省能源局获得的信息。
风电的快速发展,较好地优化了该省的能源结构。据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刘年来介绍,2016 年,风电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5.26%,全年累计发电39.3 亿千瓦时,较2015 年增加76.45%,占总发电量的2.95%。
支撑这一良好局面的则是一条完善的风电产业链。目前,以中车株洲所、湘电风能、三一重能为代表的整机企业,以中南勘测设计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为代表的咨询设计机构,以湖南火电、湖南建工为代表的施工企业,以华电、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投资商,以及叶片、变电设备、电线电缆零部件制造商等齐聚湖南,涵盖设计咨询、产品研发、装备制造、风电场建设、电力输送等环节,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这在株洲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株洲算得上是湖南风电开发的“历史源头”。早在2007 年,中车株洲所研制的WT1650 型风电机组就在郴州江华沱江风电场并网发电,打破了湖南无大型风力发电的历史;一年后,同样吊装了中车机组的郴州仰天湖风电场投运,这是湖南首个大型风电项目,开创了山区低风速风电的先河。
深厚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株洲风电产业的今日成就。“株洲已经形成了以中车株洲所为代表、以具备‘高铁基因’的发电机、叶片、变流器、减震器等零部件为主的较为完整的风电产业集群。2016 年,全市风电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00 亿元。”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指出,“下一阶段,将以打造‘株洲˙ 中国动力谷’为抓手,加快构建以风电产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联盟。”
中车风电制定的“十三五”战略规划很好地契合了上述说法。据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范宝林透露,中车正在推进“1+N+1”的产业发展战略,其中风电产业是作为轨道交通之外的第二支柱产业进行强势打造。
正是在中车风电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湖南具备了较强的风电技术研发实力。其中,中车株洲所把轨道交通方面积累的成熟研发经验移植到风电机组产品中,在高海拔和低风速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车株洲时代新材在叶片设计、成型工艺、材料技术研发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湘电风能拥有国家风力发电研发(实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三一重能提出低风速大叶片智能控制解决方案;中南勘测设计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在超低风速山地风电项目规划设计、总承包及建设运营等方面建树颇多;中南大学、湘南大学则先后承担了一批风电产学研项目,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运用于风电设备。
技术进步带来的则是经济性的提升。据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长胡杰测算,在湖南,风电项目的收益率要达到10% 以上,年利用小时数必须高于1750 小时;而要把收益率提高到14%、15%,年利用小时数就不能低于1900小时。
记者从多个渠道拿到的资料则显示,2016年,湖南全省的风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2125 小时,部分风电场甚至达到2500 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大部分项目都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投资回收期大大缩短。比如,位于郴州的太平里风电场因投运后的发电能力远超设计值,预计将在5 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
在湖南的示范带动下,中南部低风速风电市场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目光。神华新能源华中区域筹建处主任龙云汉就表示,未来3 年神华将与拥有地域和技术优势的中车株洲所共同开发约300 万千瓦的风电项目。
虽然湖南的风电开发已经卓有成效,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如果将5 米/ 秒作为技术开发指标,湖南可开发的风资源达2800 万千瓦,目前仅利用了1/10,仍大有可为。”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低风速区域。据国家气象局评估,中东部和南部地区风速在5 米/ 秒以上达到经济开发价值的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接近9 亿千瓦,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而在范宝林看来,这个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因为随着新机型的推出,能够实现经济性开发的最低风速将从目前的5 米/ 秒下探到4.8 米/ 秒,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