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长江生态保护根本大计出台 有何深意?
“编制实施规划,落实黄金水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对于日前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如此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权威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从根本上确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总基调,统一了思想认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确立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采访中,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这一流域生态环境地位突出,环境问题必须置于优先位置。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中央尤为强调这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
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和地方都采取了不少保护举措,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紧迫而复杂。流域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饮用水安全保障任务艰巨;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压力大;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矛盾凸显……
鉴于此,规划确立了6方面重点任务:
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
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
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自觉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必须把加强生态修复作为优先选项,努力增加环境承载力;必须增强系统思维,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权威人士说,规划的要义在于,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以“五江”目标引领生态示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地位为何如此突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们看来,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川西河谷森林生态系统、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等是具有全球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
其二,蕴藏极其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华民族战略水源地。长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99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每年长江供水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保障了沿江4亿人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还通过南水北调惠泽华北、苏北、山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其三,是生态安全屏障区。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丹江口库区、嘉陵江上游、武陵山、新安江和湘资沅上游等地区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三峡库区、湘资沅中游、乌江赤水河上中游等地区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贵州等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石漠化地区之一。
长江生态地位突出,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退化趋势;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大区域合作平台;污染物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多,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部分区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矿产和水资源集中分布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