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价太低成光伏发展的突出弊端
编者按:中国光伏市场要启动、要暴发,坦白讲,笔者从来不认可这种观点。光伏发电成本最近几年虽然下降很快,理论上可以降低到7~8毛钱,但仍是火电成本的两倍。从市场角度看,光伏发电不应该把大面积应用提上日程,因为百姓用不起。现在的中国光伏市场规模无非是政府说的算,市场暴发只是行业人士自我安慰、一厢情愿的一种愿望罢了。
电价低是中国光伏致命伤
说光伏行业暴发,无非是政府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人为提高了年度装机规划而已。任何的行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市场化力量,光伏行业目前没有看到市场化的一点影子,而且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市场化之路比发达国家要难很多。
市场经济国家最近二三十年能源价格不断上升,例如英国的工业电价2000年时为10.7美分/千瓦时,到2011年已上升到20.5美分/千瓦时,差不多是2000年的2倍。美国也同样如此,2000年时电价为8.2美分/千瓦时,到2011年已上升到11.8美分/千瓦时,涨幅也较大。再看中国电价,以上市公司“华电国际”公布的数据为例,2000年~2010年,该公司发电售价仅仅从每度0.335元上涨到0.410元。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市场定价,电价普遍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是政府定价,电价定得比较低。2008年受供需矛盾、市场炒作、囤煤等多因素作用,全国煤炭价格晴雨表的秦皇岛煤价最高涨至每吨1000元。就今年来说,自年初开始,煤炭的价格也在降低,每吨标煤年初价格约为860元,而目前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报价仅为390~590元/吨。煤炭价格波动意味着发电成本差异较大,但居民用电价格却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上下涨幅或跌幅都不超过几分钱。
中国实行低电价政策主要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幅度提高居民电价受到居民承受能力制约,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电价调整十分敏感,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二是中国目前居民电价低,但工商业用电价格却很高,是居民和农业用电的几倍,国家通过提高工商业用来实现分摊发电成本的目的。
长期研究电力体制改革的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曾表示,按国际标准算法,国内居民电价应涨到9毛钱。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国居民用电价格约为0.5~0.6元/度,假设我们目前的电价为9毛钱,发展光伏产业会容易的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指出,国外居民电价一般是工业电价的1.5倍至2倍。而中国长期对居民用电实行低价政策,居民用电既低于工业电价,也低于平均电价。所以,中国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着力于工商业密集地区,这些地区用电价格在0.8~1.3元/度之间,光伏发电也只有在这些区域才显得有竞争力。也因为这个因素,中国很难在民用光伏市场方面取得突破,因为居民用电价格太低,光伏发电的竞争力被大打折扣,中国只能通过在用电负荷相对稳定的地区设立分布式示范区来提升光伏装机量。
笔者认为,相较于民用光伏市场,在工商业地区安装光伏系统的风险更大。“中国式”光伏应用路线就属于高风险、高回报行列,高回报是指企业投资回收期最短可以缩至五年。而高风险是指,工业园区内的用电量存在不稳定性,系统所发电量若大部分上网,则只能获得当地脱硫电价和0.42元/度的补贴,投资并不划算。
据《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35.6年相比相距甚远。这些因素都让分布式电站不再是一个低收益、稳定性的投资产品,更适合风险投资。
中国居民用电价格低、涨幅慢,实际上切断了光伏行业一直幻想的念头,即随着光伏成本的下降和传统电力价格的上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将很快到来。笔者想指出,光伏产业需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发电成本降下来,而不是苦等火力发电价格涨上去,电价如同粮油米面一样属于国家严格调控范畴,没有市场规律可言。近日,部分媒体报道,国家将下调火力发电上网电价,初步估计平均降低1.5分钱~2分钱/千瓦时,部分省份最高降幅将达3分钱/千瓦时。此次调整虽然销售电价不变,但至少说明电价大幅上涨是很难出现。
电价太低,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所付出的代价就大于西方国家,这是中国发展光伏产业存在致命伤。而且,电价低也使得中国光伏扶持政策过于单一。
光伏政策单一,增幅受限制
中国光伏政策目前局限于上网电价模式(FIT),因为电价太低,居民自发自用并不划算,政府除了高额回收光伏系统所发电力外别无他法。相比之下,电价较高的发达国家光伏扶持政策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以美国为例,美国并没有采用比较流行的全国式FIT补贴模式,而是通过投资直接补贴、光伏投资税收减免、绿色电力证书(REC)和“净电量”计算等一系列多元化和创新的支持政策,使得美国光伏市场增长迅速。与FIT相比,这些政策更有利于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净电量”计算政策是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目前在欧洲光伏发电成本普遍降到了20欧分/度以下,比欧洲各国20~25欧分/度的电网零售价还要低,当光伏电价低于电网电价时,该政策的刺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笔者在此将“净电量”计算政策与FIT补贴政策做一个详细的比较。
FIT是国家强制规定电力公司必须购买用户光伏系统产生的电量,而且是高价收购,用户自己使用的电量照常按照普通民用电价付费,很多光伏电站以此盈利。“净电量”计算是一种电价结算政策,要求电力公司以一定的价格从安装光伏系统的用户买回多余的电力,或者从消费者总账单上扣除用户自身的发电数量。换言之,当光伏发电价格低于居民用电价格时,用光伏系统所发电量来抵消居民从电网中的购电量是很划算的。如果某一套民用光伏系统所发电量不能自给自足,则剩余电量从电网中购买;如果所发电量大于日常开销,则电网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多余电量,政府也只需要给这些多余电量适当补贴,财政压力被大大减小。
再反看中国市场,即便民用光伏系统所发电量全部自我消化,与电网没有任何往来,中国政府也需要给这些所发电量高额补贴,因为居民用电价格太低,与光伏发电相比,购买电网电力划算的多。所以,中国光伏市场属于非常典型的“政策市”,补贴下调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相比之下,高电价国家虽然补贴不断减少,其光伏装机量却能够保持稳定甚至平稳增长,这其中高电价引发的创新性补贴政策是关键因素。
美国光伏投资直接补贴政策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刺激措施,在公共电费高的国家,给予安装光伏系统的用户初始投资30%的补贴,实际上减少了用户的初始投资,因为光伏发电价格比电网价格低,用户每发一度电实际上都是在盈利。而同样的政策在中国不可能被推广,因为这是亏本的买卖。
加利福尼亚是美国光伏装机量最大的一个州,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政策,该州正在引领美国走向无补贴的道路,这是为何呢?加利福尼亚2013年上半年光伏装机量达到了258.3MW,其中有57.2MW的光伏系统是在没有补贴的前提下安装的,比预期构想早了好几年。
加利福尼亚当地政府意识到,虽然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政府政策对提升新能源的发展仍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在逐步降低补贴的同时,该地区引入了“净电量”计算法规。当地政府同时规定,加利福尼亚当地的三家电力公司必须以零售价格购买居民光伏系统所发的多余电力。据了解,上述政策的刺激效果非常理想,以至于电力公司和光伏系统安装者出现了较大争执,因为电力公司埋怨没有获得足够的补偿来提升电网接纳能力,而很多用户则在忙着安装新的光伏系统。
据了解,加利福尼亚政府规定,当地电力公司购买新能源电量的比例到2020年必须达到33%,全州光伏装机量到2017年需突破2GW。现在看来,在创新政策的刺激下,这些目标都会被提前完成。
低电价不利于经济和光伏发展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发展光伏面临的困境更大,虽然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光伏市场都依赖政策,但发达国家可以借助市场化的优势来扩展政策空间,只要政策合理,没有补贴也可发展光伏产业。
笔者想强调,中国低电价政策对国民经济和新能源发展都不利。用工商业用电价格补贴居民用电,长期下去会加重工业和商业企业的用电负担。换句话来说,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通过工商业的补贴,居民享受到了表面的低电价,但是工商业还要将这一部分补贴出去的电费加到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当中。这样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价格都要上涨,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此外,长期照顾居民电价会导致经济条件好、用电越多的家庭补贴越多,经济条件差、用电较少的家庭补贴越少的不合理分配。电价低还会加剧中国百姓的浪费现象,与整个人类节能环保的趋势不相符。更重要的是,高电价转嫁到了产品上,使工人工资空间缩小,最终还是让百姓间接承担了。
最后,低电价是中国发展光伏最大的致命软肋,因为光伏行业的竞争力总是以现有电价作为对比依据,电价越低,光伏发电就显得越昂贵,离平价上网就越远,这也是为何同样的光伏发电成本在不同的国家竞争力大相径庭的原因。适当提高居民电价是符合市场和经济规律的行为,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此前就曾多次强调过,政府发展新能源不要只发力于一端,要求新能源发电价格降下来,也要适当让传统能源的价格涨上去。否则,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中国严重依赖火力发电的格局也难改变。
后话
中国光伏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完成年度10GW的装机目标其实不难,但在10GW之上再寻求突破,必须依靠市场。此外,光伏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与电网相符相称,电网接纳能力直接决定了光伏市场规模,行业根本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全靠用电户自建自用,则分布式光伏市场很难在短期扩大。
中国光伏市场潜力巨大是无容置疑的,只是这种潜力到底在何时才能显现,如果是在20年之后,则我们不应该去把未来太当回事。去谈将来装机量有多大此刻没有意义,因为目前影响中国光伏发展的很多致命性障碍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关注当下更重要,只要障碍得以消除,光伏装机量自然会逐步扩大,逆向思维是一种阿Q精神。